紫禁城自明初永樂四年1406年始建,明清兩代不斷改建、添建,尤其是明代嘉靖時期的改製和清代乾隆年間的改建,使紫禁城最終形成今日之建築規模。故宮東西寬750米,南北長960米,面積達到72萬平方米,成為世界之最;城牆上開有4門,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城牆四角,還聳立著4座角樓,角樓有3層屋檐,72個屋脊,玲瓏剔透,造型別致,是中國古建築中的傑作。
從皇城大門天安門進去,經過一個狹長的空間到達端門,進入端門又經過一個比較大的廣場才到達紫禁城的入口午門。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順治四年(1647年)重修。午門左右城牆向前伸出成凹形,它是以一座重檐九間的正樓和東西各兩座闕亭相連而成,形如雁翅,俗稱五鳳樓。明清兩代,皇帝發布詔令、戰爭前閱兵、戰爭後接受戰俘的儀式都是在這裏舉行,明代執行杖刑的地點亦在於此。城牆的中央部分有三個門,左右兩旁又各有一門,稱左右掖門。當中的正門,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后在大婚入宮時可以走一次,再是殿試的時候,宣佈中了狀元、榜眼、探花三人出來時走一次。宗室三公,文武官員只能走兩側門。東西兩角處左右矩形洞,平時不開,只有在大朝的日子,文東武西,分別由掖門出入。再是殿試文武進士,按會試考中的名次,單數走左掖門,雙數走右掖門。
看連續劇時常聽到一句台詞:推到午門外斬首 說的就是此門 午門等於是紫禁城的正門 皇帝當然不願在自家殺人 所以這句台詞的意思等於說 推到皇宮以外斬首 通常是到名為菜市口的一處刑場
進入午門要購票
又粗又長的大紅柱是用來頂住午門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與中和殿、保和殿高低錯落矗立在漢白玉石砌成的「三台」之上,是我國現存宮殿中最華麗最宏偉的一座大殿。它高35.05米,寬63米,有直徑1米零六的大柱72根,面積為2377平方米。大殿的正中兩米高的金漆基石上設九龍金漆寶座,虯龍盤蜊的「須彌座」又寬又高,明黃軟袱面冰涼軟滑,足以坐三個人,端坐中間,兩旁的檀木扶手完全可說是虛設。「四邊不靠」的尊貴莊嚴正是「孤家寡人」的特色。須彌座後置雕龍金漆屏風,四周還有瀝粉金漆的龍柱,和精緻的蟠龍藻井,使整個大殿富麗堂皇。在殿前的露台上,還陳設著象徵江山永固的日晷(音軌)、嘉量、銅龜、銅鶴和鼎式大香爐等。在明清時候,每年元旦、冬至、萬壽節(皇帝的生日)和新皇帝即位等重大慶典活動,都在此舉行。
金鑾殿還在整修
導遊說台上的香爐是代表清朝所統治的每一省份
導遊正詳細的解說 也有許多大陸人一直跟在我們團邊偷聽解說
金鑾殿前的御帶橋 文武百官進殿面聖前 要先在此整好衣冠 依品級排隊等後宣旨晉見
皇宮內這片草皮 導遊說為了防止挖地道入侵 採用一層橫的一層豎的 如此層層疊疊共15層疊構而成
TINA倚著的龍頭是名副其實的水龍頭 它的用處是排水
盛裝消防用水的大金缸 在冬天底部可以燃火 將冰雪融化
中和殿座落在太和殿的後面,規模較小,是一座正方形的亭子式的宮殿,每逢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時,都先到此稍事休息或閱覽奏章,同時還要接受在典禮中執事的官員的參拜。
中和殿內陳設 正中擺的是皇帝的輕輿 當皇帝休息過後無需下轎 直接由太監抬到太和殿
保和殿是“前朝”最後一個大殿。它最主要的用途是“殿試”。殿試就是皇帝親自出命題考試選拔人才的地方。在當時是封建科舉制度最高一級考試,每三年才舉行一次, 選出狀元 榜眼 探花 ,是讀書人夢想的聖地。
保和殿內部
各位看倌以上各殿均為女子止步 只有皇帝大婚之日例外 皇后是唯一能進入的女人 但是也只有一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