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公園地處北京城中軸線最高點 位於故宮北側 是一座環境優美的皇家林園 紅牆環繞佔地23公頃 原內松柏蓊鬱古樹參天 登高眺望可俯瞰全城
景山又稱煤山 是因為此地曾用來放置皇宮所需用煤 故稱煤山
景山公園內種植銀杏結果累累 銀杏是史前時代留下的物種 稱之為活化石 果實稱為白果味甘苦 可食用
每到重陽 皇帝不辭勞苦 特意到此登山遠眺 祈求消災避禍長命百歲 景山上有5座山峰 五峰上各建一亭 居中的萬春亭是當時的至高點 現正修復中尚未開放
崇禎皇帝上吊處 原本的歪脖子樹 一稱罪槐 在文革時期已被紅衛兵摧毀 現在這棵是找來類似的樣子 重植回去的
公園內有著練大字的老奶奶 老奶奶一手拿字帖一手執大筆 寫的一手好字 在地板練大字真是好主意 既健身又環保 還可贏得許多掌聲
TINA來到北海公園
北海宮苑即現在的北海公園。北海,是元、明、清時代皇城內西苑太液池的一部分。明朝時稱瀛臺為南海,蕉園為中海,五龍亭為北海。北海地區在歷史上曾是永定河故道,唐代處於薊城東北。北海園林開發始於遼代,金代又在遼代初創的基礎上營造太寧宮,大定十九年(1179)建成,後更名為萬寧宮。太寧宮的範圍包括今北海、中海及其附近地區,宮中建有許多殿宇樓臺,宮苑附近有大片稻田。太寧宮的園林布局沿襲了我國皇家園林“一池三山”的規制。瓊華島上建有廣寒殿,並用太湖石點綴。太寧宮是金代皇帝遊玩避暑的一處重要離宮。
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遷都,喜愛瓊華島,以此處為中心建設一座新的都城元大都,把瓊華島改名萬壽山(後改萬歲山)。萬歲山所在的湖泊,稱為太液池。以萬歲山、太液池為中心,東為大內,西為隆福宮和興聖宮,形成三宮鼎立,宮殿與園林緊密結合的格局。
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又多次修建,北海沿岸相繼建起不少殿宇。
清初順治年間,又在廣寒殿舊址上建藏式白塔,把萬壽山改名為白塔山。乾隆時期對北海進行一次重點改建,北海的建築密度大增,園林景觀發生很大變化,奠定了現在北海的規模和格局。光緒十一年(1885年),為慈禧太后“頤養”,挪用海軍經費,重修西苑三海。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八國聯軍侵北京,這裡是日、法、沙俄的聯合司令部,北海幾成廢墟。1902年,慈禧再度修復。辛亥革命後,西苑結束了皇家御苑的歷史。1925年北海闢為公園,於8月1日正式售票對外開放。
(本文摘自奇摩知識)
九龍壁之一
九龍壁之二